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

作者:系统管理员来源:学校要闻 发布时间:2004-02-28 浏览数:4

 
――在第三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周  济
2004车2月28日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时期。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会议,就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八字方针,全面总结已经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一步明确目标和任务,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
 
一、具有中国特色和充满生机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事业迅速发展,改革不断深入,质量不断提高,一个基本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新体系初步形成。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迅速崛起,一方面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同时完善了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形成;另一方向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顺应了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可以讲,过去的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波澜壮阔、气势恢弘,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事业规模迅速扩大,学校布局日趋合理,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确立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方针。上世纪末,为满足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职业人才的需要,国家在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提出职业教育发展重心要分地区、有步骤逐步上移的指导方针。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决定,并将招生计划增量部分多数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举办综合性、地区性的职业院校。1998年至2003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从43万人增长到200万人,在校学生从117万人增长到480万人。短短的五年时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和学生数增长4.6倍和3.1倍,分别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数的52.3%和在校学生数的42.3%,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目前,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908所,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58.5%,基本形成了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成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办学机构。
二是办学方向更加明确,改革思想日益清晰,得到了群众和社会的认可。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年来,各地、各校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转变教育思想与观念,树立正确的质量观,立足于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战线的共识。最近,我们对全国347所高职院校的19.4万名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2003年底,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7.6%,其中毕业生就业率达到或超过90%的学校有153所,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44%。在毕业生人数比2002年增加30多万的情况下,2003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比2002年同期提高了2个百分点。这个事实充分说明,高等职业学校的定位是准确的、方向是明确的,毕业生也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欢迎,得到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
三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一是根据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按照灵活设置、宽窄并存的原则,改造传统专业,发展紧缺专业,大力推进专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做到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要设置专业。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种类已经基本涵盖了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种职业岗位和职业种类。二是启动了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在全国遴选了415个专业进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改革试点,重点建设了一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精品专业和学生实训与师资培训基地。三是初步建立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估指标体系,开展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办学水平评估试点工作,有力地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
四是培养模式更加灵活多样,职业特点更加突出,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各地涌现出一批先进的办学典型,这些学校定位准确、办学特色鲜明,深受社会和群众欢迎。有的学校以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紧密跟踪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加强市场调查与需求预测,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了解家长与学生的就业期望,主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培养“适销对路”的实用人才。有的学校紧密结合某一行业、企业的需要,大力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走异军突起发展之路,赢得了用人单位赞誉,得到社会普遍认同。与此同时.各校还高度重视和加强了学生的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实施“订单式”培养,推行“双证书”制度,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坚持产学研相结合,走有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走依靠各方向力量办学之路。
五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为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经国务院授权,1999年教育部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权利与责任交给了省级人民政府。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质量监控的两级管理格局。在省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地市级人民政府充分发挥统筹作用,进一步增强了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行业和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权利和责任得到了进一步落实,企业一线职工和转岗职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得到进一步强化。与此同时,还积极进行了办学体制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经费来源多样化、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目前,全国已有民办高等职业院校164所,占高职院校数的18%。
所有这些成绩,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事
业发展的亮点;二是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发展之路。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关怀和支持的结果,是高等职业教育战线同志们艰苦努力的结果。
 
二、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回顾改革与发展的历程,我们深化了对“办什么样的高等职业
教育”和“怎样办好高等职业教育”这个根本问题的认识。这就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第一,要立足大局,认清形势。要解决好办什么样的高等职业教育的问题,就要跳出高等职业教育本身来思考,来认识。只有把那些事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重大性问题思考清楚,才能把问题想明白,才能把工作做好。当前,我们必须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进一步认清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我们制定了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了教育工作的“一个宗旨”、“三项任务”。“一个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三项任务”,就是构建体系、培养人才和做出知识贡献。我们还要制定《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勾画中国特色现代化教育体系蓝图。高等职业教育要积极行动起来,在改革与发展实践中把我们的宏伟蓝图绘制出来,这是构建现代化教育体制的一项重要任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是要培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一代新人,这是教育为人民服务的集中体现,是教育战线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关于人才培养工作,十六大提出要培养三个层次的人才,即: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靠谁来培养?一靠本科院校来培养,二靠高职院校来培养。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
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生产力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人类社会正处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折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包括高技能人才在内的知识性劳动者就业岗位和需求不断增加。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党中央进一步强调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确立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党管人才的原则,并且提出要树立科学人才观和高技能人才的概念。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要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这一指示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各类职业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资源。以制造业为例,我国正在由跨国公司的加工组装基地向世界制造业基地转变,极有可能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要真正实现这样的目标,除了需要政策环境和廉价劳动力等方面的支撑外,更需要大批技能性的人才,特别是需要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现阶段,我国制造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相对还比较落后,离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和中心的差距还很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技能人才不能满足需要。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供的数字表明,我国的劳动技能指数仅居世界第59位。在技术工人方面,发达国家高级技师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而我国技师和高级技工只占1.5%,高级工只占3.5%,中级工占35%,初级工占到了60%。高技能型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我们党治国方略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为教育战线提供了又一个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1995年,我们抓住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机遇,实现了教育事业的历史性跨越。现在,中央又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我们要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努力实现教育事业新的跨越。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必将迎来一个劳动力需求结构剧烈变化和高技能人才需求急剧上升的时期。最近,各地人才招聘市场不断传来消息,各类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的人才十分抢手、十分紧缺,这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引起了各级领导的普遍重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在改革中确立了自己的方向,在发展中树立了自己品牌,得到社会和群众的普遍认可;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生逢其时,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拥有空前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并且一定会大有作为。
第二,要把握机遇,明确任务。目前,各行各业都在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抢抓机遇、抢抓人才,社会对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强烈呼唤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今后一段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一是要以制造业为重点加速培养高技能型紧缺人才,这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为缓解当前劳动力市场上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状况,教育部联合六部委决定实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力争用不到五年的时间,为相关职业领域输送100万毕业生,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300万以上人次。为此,国家将在数控技术、汽车应用与维修、电工电子、建筑技术、计算机与软件技术等专业,在全国选择一批高职院校建立高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实行校企合作和产学合作的新模式,培养各类制造业急需高技能人才。各地要充分发挥这些基地的作用,加速培养培训高技能紧缺人才的步伐。
二是要大力培养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是今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近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金融、保险、旅游、通讯、商务、科学教育和社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旺盛且增长强劲,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现代服务业的服务对象是人,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具有科技含量高,从业人员素质要求高的特点。要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我们必须实施专业结构调整战略,加大现代服务业专业建设力度,加快人才培养改革步伐。特别是要根据现代服务业的特征,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服务意识、诚信意识的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三是要高度重视为农业现代化培养高素质人才,这是高等职业教育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中央明确提出要把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到8亿农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当前,我置农业和农村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开发和利用好农村人才资源的任务十分繁重。一方面,要积极发展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结构调整服务,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为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服务;另一方面,要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教育部将实施“高校农业科技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大力推动“三教统筹”和推进“农科教结合”;还要利用中央电大的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构建为“三农”服务的学历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转移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体系,努力实现“一村一个大学生”的目标。各地要采取措施,鼓励高等职业教育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鼓励高职学生学农、爱农、务农,为建设现代化农村做出贡献。
第三,要科学定位,理清发展思路。高职教育要发展、要改革,关键是要科学准确定位,明确发展方向,理清工作思路。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亲身体会.给我启发很大。在华中科技大学工作时,我们坚持产学研结合,建立了一个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成立了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创办初期,我们规模很小,竞争对手都是世界上著名的跨国公司,如西门子、法拉克等公司。要在竞争中取胜,一靠产品质量,二靠售后服务。搞好服务,需要一支队伍,到用户单位去搞安装、搞维修。一开始,我们认为建这支队伍不难,招一些华中的毕业生,不是很好嘛?我们招的都是高素质的本科毕业生,有的考研究生就差几分,学生当时也愿意,我们也高兴。但是,学生工作一年学了本事,就不安心了,要考研究生;认为自己是本科毕业生,干装配、修机床是浪费。留不住人,我们也很苦恼,开始认为是工作没做到家,没把人心留住。没办法,就迅速转变思路,与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对他们学机械和模具的高职学生进行培养,就是用一年的时间,上一学期的数控理论课,再用一学期时间先在公司实习,再去工厂装机床、修机床。这期培养学生共30名,我们留了20名,其余10个人到了其他单位,也很受欢迎,因为他们懂理论,能动手,还比较安心。这件事给我的启发根大,就是各级各类教育都有自己的任务,自己的方向,都能办出特色和水平。我的体会是,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人才培养与传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不同,关键不在于手头的功夫和感觉,而在知识和技能的结合上,也就是知识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这类人才。
当前,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还有两种模糊认识和做法,有的学校认为办学层次越高,水平也就越高,盲目追求学校升格。学校办高职没几年,提出的发展方向,就是争取早日升本科院校,不安心于在高职教育这个层次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还有的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片面强调学科教学,认为基础理论越扎实,学生的水平越高;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只是根据本科相关专业进行删除和压缩,人才培养基本沿用本科模式,也就是岚清同志多次批评的本科的“压缩饼干”。这两种模糊认识和做法说到底是质量观和办学方向问题,是发展观和科学定位问题,必须予以纠正。
一是要明确办学方向和树立科学质量观。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这类人才,既不是白领,也不是蓝领,而是应用型白领,应该叫“银领”。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能动脑,更要能动手,经过实践的锻炼,在工作中能够迅速成长为高技能人才,成为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技师是高技能人才,但是,一般地讲,不是学校能直接培养出来的。学校只能为学生成为技师奠定必要的基础,学生在企业工作几年后才能成为真正的技师。当然,对传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而言,技师也可以从工人中产生,但需要接受继续教育,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要认识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都能办出一流的教育。所谓的一流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先进的办学理念、先进的管理和服务、优质的办学条件和培养出高质量人才上,最根本的标准是要培养出国家建设需要和受社会欢迎的人才。一流的教育与学校层次和类型没有直接的关系,每所高职院校都应结合经济社会和企业行业的实际,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高质量人才,从而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二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区间和发展空间。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科学和准确定位,找准自己的定位区间和发展空间,这是事业发展的需要。要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与衔接,各级各类学校之间也要建立交桥,进行必要的联接,但立交桥不能太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各自的定位区间和发展方向。如果高职有40%到50%的学生“专升本”的话,那学生还不如直接读本科算了,国家也没有必要再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还要认识到,学校教育不是教育的终结,学习是人的终身需求,学生毕业后要发展,要丰富职业生涯,可以通过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
同志们,中央反复强调。要坚持“五个统筹”,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对教育来说.坚持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就是要统筹城乡与区域教育,统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统筹国民教育与终身教育,统筹人才培养和知识贡献,统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等。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教育体系,要求我们坚持教育发展的“五个统筹”,树立全局观和大局观:要求我们的学校正确定位,做大做强高等职业教育。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一定要有强烈的自豪感、自信心,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
 
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创新
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在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新时期,高职教育必须与本科院校“错位经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满足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把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改革的方向,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一,要在办学思想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要树立新的质量观,认识到学校的声誉和生命力,归根结底是要靠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实力,要靠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后做出的成绩,这是衡量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要树立新的人才观,必须认识到毕业生如果不能就业和创业,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就难以成为人才。目前,高等教育正在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只有“出口畅”,才能“进口旺”,毕业生就业情况好,学校声誉就高,生源也就好,各方面的投资也会增加,自我发展能力就强,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要树立新的发展观,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力量,不是政府行政的力量,不是学校的主观愿望,而是社会需求,毕业生就业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还要认识到全国是一个大市场,劳动力将在全国范围内流动,甚至是跨国流动。过去,我们比较强调职业教育为当地经济服务,这是对的。但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既要立足当地,也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用我们的服务、我们的贡献,赢得各级政府的重视,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超常规发展。
第二,要在办学模式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订单式”培养是群众的首创,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范例,是办学模式的重大突破。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以企业用人订单为依据,组织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河南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办的很有生气,主要做法就是与双汇集团等企业合作,采取长期订单与短期订单相结合的模式培养人才,目前已有1000多名在校学生接受“订单式”教育。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新疆金牛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设立“金牛班”,搞订单式培养,学生没有毕业就已经引起了许多相关企业的广泛关注。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实现“产销链接”,这是第一步。企业的“定单”不仅仅是一张“用人”需求的预定单,还要包括从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到教学方法、评估方法在内的订单培养计划。要在企业订“需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让企业参与定人才规格、定课程计划、定评估标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步。
总结起来,实施订单式培养,首先是要抓订单。西安外事职业学院是一所民办高校,有二、三百人专职或兼职负责学生的就业工作,其中有一百多人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帮学生联系就业、找工作,学校的办学和管理.真正地转到以就业为导向。这种做法值得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学习和借鉴。大家知道,企业组织模式,计划经济体制下是橄榄型,设计小,销售小,加工大;市场经济条件下则是哑铃型,研究与开发大,产品营销大,生产加工不一定大,这对现代学校管理模式的构建是有启示的。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改革学校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架构,完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实现由橄榄型向哑铃型的转变。要重建学校的管理流程,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加强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形成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强有力的就业指导队伍。要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加强毕业创业教育。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了促使学生就业的零等待,投资100万元建设全国首条“大学生创业街”,为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近100个岗位,通过学生个体创业实现团体就业。这个做法很有新意,很有创意,值得大家认真学习。
实施订单式教育还必须进行专业改革。一是要考虑专业设置要与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纠正目前一些学校设置专业时不考虑社会需求,而是按照现有教师来设置专业的做法;或者只考虑专业建设的成本,哪个投入少就办哪个的做法。只有专业设置对路,能够满足社会需要,学生就业才有保证。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根据社会需要,积极开设老年人服务、现代殡葬服务与管理、戒毒康复等专业,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学生就业率达到100%。该校现代殡葬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大中心城市,已经“烧遍南方、烧遍全国”,还准备“烧向世界”。二是专业建设要体现高职特色,可以对口一家企业、行业也可以与企业、行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三是对就业不好的专业要及时调整方向,按照市场需要进行合理的转型,可以与其他专业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在专业设置上,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口径可以宽一些,高职教育的专业要非常灵活,要以市场为导向,教育行政部门审批专业时要放宽要求,不能卡学校,鼓励学校面向社会,灵活设置专业或专业方向。
实施订单式培养还要坚持与时俱进,努力从区域间和全国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联系中用好机遇,从国内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中创造机遇,进一步扩大服务面向,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今后,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要突破地域的限制,纠正目前在招生上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充分发挥市场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第三,在办学机制上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我在这里要特别要强调三个问题:一是要推进更加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能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应重视培养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要提倡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
二是要坚决把高职教育学制由三年逐步过渡为二年。看起来,这是一个单纯的学制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导向问题和机制问题。目前,造成高职定位不清,盲目追求升格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三年制。高职三年制,本科四年制,学制上很接近,客观上导致了学校想升本科,课程体系变成本科“压缩饼干”。有的同志说三年制改二年制,会“伤筋动骨”,难度很大。我们确实需要“伤筋动骨”,要通过学制改革推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突出职业教育的灵活、快捷和适应性强的特点。此外,将三年制改为二年制,缩短了学制,减轻了学生负担,符合群众利益,也是件好事。三年制改两年制是方向,也是既定政策,我们不要求统一步伐,但态度要坚决,措施要得力,希望在短时间内到位。首先要从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和参与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的200多所高职院校做起。中央电大的50万专科学生也要尽快完成统一学制工作。今后,新批准设立的高职院校也一律实行两年制。
三是要设立一个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学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学位体系是不完整的,有博士、硕士、学士,但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没有学位。我们的初步设想是,今后只要高职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毕业要求,就可授予一个学位。这样做的目的,可以促进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更加健康发展,并且使学位体系更加完善。学位的名称叫什么好?请同志们帮助出出主意。是否可以叫“能士”?请大家研究。当然,这是一件大事,现行的学位条例需要修改,首先是要研究清楚,搞好论证工作。
第四,要在政策措施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今后,所有高等职业院校每五年都要接受一次教学工作评估,一是要以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引导高职院校正确定位,促使其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各项教学改革与建设;二是要把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就业质量与当地院校设置和招生计划挂钩,促进地方政府和学校的举办者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上实现权利与责任相统一;三是要起到社会监督和整合教育资源的作用。这项工作今年就要全面启动并逐步推广,评估方式主要是国家制定标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评估,教育部进行抽查;评估的重点是要考察学校是否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考察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基本建设情况,特别是实训环节的建设情况。
 
四、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完成好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这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一,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投资有限。要通过产学研结合这个重要途径,大力吸收社会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全新途径和方式,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可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积极寻求合作伙伴,积极开拓服务空间,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走共同发展的道路。事实上,许多企业愿与高校合作。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设立海尔家电培训中心就是一个根好的例子。学校为海尔集团培训维修人员,海尔集团为学校不断提供最新的家电设备供培训使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联通信息系”,系主任由浙江联通总经理担任,联通公司负责为学校提供最新的通信设备,培养的人才主要被联通公司所接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产学研结合还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学校办学实力的不断增强和水平的不断提高,还应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共同进行产品开发。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发和生产机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以“零租金”的方式引进企业的研发部门学校,也很有思路。
第二,要积极实施“双证书”制度,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劳动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比如:适应城市产业发展要求,上海市2003年开始启动实施“技能振兴计划”,大力培养造就职业技能人才,同时决定在职业院校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2002年,重庆市教委和劳动社会保障部门,联合颁发了“关于在重庆高等学校学生中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通知”,在9个大类的专业领域,大力开展学生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高职院校要以此为契机,大力实施“双证书”制度,使毕业生不仅有学历证书,还有至少一种职业资格证书。武汉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有95%以上的毕业生拥有“双证书”。经验说明,推行“双证书”制度,实质上也是培养模式改革,一定要抓紧推进。要以能力为核心,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上,为学生获得职业培训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提供方便,使有职业资格证书领域的学生80%以上能取得“双证书”,或者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作用的职业培训证书。职业技能的培养,重在训练,重在实践。要紧密联系生产实践第一线的实际,把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需要说明的是,职业资格证书不仅指劳动部门的技术工人系列证书,也指人事部门的技术系列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还包括其他部委及一些知名企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例如,最近信息产业部与人事部联合举办的“计算机软件水平(资格)”考试,其初级水平相当于助理工程师,中级水平相当于工程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是比较适合的。
第三,要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一定要让学生动手,真刀真枪去实践,不能搞“纸上谈兵”,要“顶天”,更要“立地”,有真本事,能动手,具备职业能力关键是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投入500多万元建成24个专业实训实验室,按照职业岗位流程,强化职业角色仿真和模拟,使学生在校内能完成分层次、分类别、分岗位、分流程的实践操作,增强了学生的岗位职业动手能力。目前,该校90%以上的毕业生,能拿到毕业证书和3个以上职业培训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今后,要使学生有相当一部分能够到企业去实习,比如,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实行的“2+1”培养模式,就是两年在学校学习,一年到工厂去实习。学制改为两年制后,至少要有半年的实习,实行“1.5+0.5”的办法。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实质上是半工半读,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大家知道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是国家在校内建一批实训基地。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技能培训,在借鉴这种模式的基础上,国家决定集中财力兴建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财政部表示大力支持,投入的办法是奖励加贴息,建立共享的实训基地,这些基地建成后,要面向区域内的职业院校,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使中职和高职毕业生的技术与职业能力普遍达到中级工职业资格水平,高职毕业生中相当一部分达到高级工和少部分达到技师的职业资格水平,至少是理论部分要达到这种水平,同时还要为社会提供一大批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推动各级政府,充分发挥行业和企业的作用,集中各产业部门、学校、地方政府的力量,共同建设。今年,首先启动数控实训基地建设。取得经验后,逐步扩展到汽车维修、计算机软件、电工电子、建筑等专业领域。基地的人才培养要重视两条:一是实践能力,二是德育工作。要迅速建设遍及全国的实训基地,在中心城市或发达地区分类创建一批职业教育综合实训基地。承担区域内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训、教师的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等任务。
第四,要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面向企业、行业和社会需要,开展在岗职工的继续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市场需要,走产学研结合改革发展之路的要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作为国家旅游局的定点培训单位及西部地区旅游人才的主要培训基地,为社会培训导游、饭店员工、饭店经理、旅行社经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在培养汽车工业的高技能人才同时,面向一汽职工广泛开展在职培训,赢得了企业的信任和欢迎,集团公司决定将企业的教育培训中心建在学校,这是一条“产学合作,产学双赢”的发展道路。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好矿业类专业的同时,主动服务于国家煤炭行业发展的需要,主动面向淮南矿务局开展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学校每年都能得到矿务局的经费补贴,仅2003年一年就获得2000万元的支持。要认识到我国的职业培训市场很大,也很有吸引力。《企业法》规定,企业要提取1%用于职工培训,但是企业自己办培训成本高、难度大,高职应勇敢地承担起这一任务。目前,有大量的民间资本和海外资本纷纷投资举办职业培训,有的发展很快,而且很有生机。我们也要转变观念,创新机制,面向社会,积极开拓职业培训市场。当然,我们还要加强管理、规范管理,从严治教,防止出现“浑水摸鱼”者,引导好职业培训市场健康发展。
 
五、狠抓落实,努力开创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是要思想落实,切实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培训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关键在于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切实负起领导责任。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要进一步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进一步加强与劳动、人事和经济部门的密切合作。做好统筹规划、制定政策和综合协调工作。要加强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职能,严格执行《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建立规范的高等职业教育准入制度和淘汰机制,进一步落实 高等职业教育举办者的责任。
二是要政策落实,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在国务院领导下,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职业教育实行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要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办学效率,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跨区域招生,鼓励与本地、异地的学校合作办学,鼓励学校与企业和行业合作办学。要建立学分转换等相应的机制,把学历教育中的专业能力要求与国家职业标准以及相关行业和合作企业的用人要求结合起来,支持学校针对生源状况和工作实 际实现分层次教学、分专业方向教学和分阶段完成教育。要继续办好起示范作用的高等职业院校,管理好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进一步完善、健全毕业生就业率、待业率公布制度,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主要依据。要继续鼓励发展民办高等职业教育,  推动公办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积极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局面。
三是要措施落实。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近两年来,我们分别针对农业和制造业人才培养问题,先后在湖南永州和湖北武汉召开会议,交流了各地各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经验;这次会议,我们还比较系统地总结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宝贵经验,进一步理清了今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与此同时,还以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主题进行了经验交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加强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进一步明确任务和发展方向,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要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安排文化基础课程,加强职业技能训练,防止盲目加大文化基础课和片面追求对口升学的做法。要努力扩大学校教育资源的服务范围,把相关专业领域的核心教学与训练课程或项目,用于在岗职工和转岗职工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用于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上。要认真总结已经取得的成绩,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准改革的突破口,大力推动改革创新,办出水平和特色。
四是要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抓住吸引、培训和使用三个环节,建立健全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当前,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专业结构不适应需要和实践能力较弱的状况必须迅速改变,提升学历很重要,更重要是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要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和实践教学能力。二是要花大力气,下大决心,聘请一批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社会上还蕴藏着一大批刚退下来的技术人员,他们在企业干了几十年,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应该发挥他们的作用。三是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也要成为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培训基地。
五是要全力以赴,认真做好2004年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近两年来,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逐步好转,但是我们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2004年,全国280万高校毕业生中,有150万是高职毕业生。如果解决不好,势必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全局。要按照“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落实各级领导的责任,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明确目标任务。我再强调一下,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把手工程,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主要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来,确保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就业率高于2003年的水平,这是既定目标,必须完成。目前,毕业生离校还有几个月的时间,希望大家对就业情况不好的专业和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工作。可以换一个方向,再补一些课;要千方百计使毕业生取得“双证”,力争使80%的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也可以到工厂和实践单位去实习,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增强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六是加强思想宣传工作,营造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想观念。一方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上还有“读书不必种田,种田无须读书”,“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陈旧落后观念;另一方面,我们教育内部也存在着重学科性人才培养、轻职业人才培养,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现象。对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加强思想宣传工作。一是要转变人才观念,把劳动技能型人才作为宝贵的人才来对待。“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做出贡献,就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二是要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养成教育,树立劳动光荣的道德风尚,积极开展职业技能、技术竞赛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鼓励学生到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三是要树立先进典型,大力表彰职业教育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宣传职业教育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形成重视劳动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朝阳事业,党中央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特别是把高技能人才作为发展的重点,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将呈现出勃勃生机。我们要以满腔的热情,只争朝夕,抢抓机遇,力求更快的发展;更要有冷静的态度,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
                  
 
 
 
 
 
上一篇:下一篇: